全部新闻 > 动态新闻
2013-04-29 浏览量:5383
在鄞州区的车何广博工业园,一条贯穿东西的马路将其隔成南北两大区域。马路南面是控股公司,旗下包括纳米材料、数码、房地产和股权投资业务;马路北面是股份公司,主营文具业务。在这里,我们见到了统领这家总资产近百亿、65000多名员工的集团掌舵人——王利平。和许多浙商一样,年过五旬的王利平看起来精明能干,对于行业和技术了如指掌。从1992年一家只有27名员工的小企业起步,到转型彩印包装;从注册自己的“广博”品牌,到涉足纳米行业,王利平推动者广博的转型和发展,事业越创越大。
总有人说王利平比别人走得早走得快,他却如此评价广博20年的发展,“其实,我的每一步都是别人早就走过了的;我做得好的只是总结和反思,这也是广博的核心价值观所在:做好每一天。” 极富洞察力的王利平,从他人的失败中吸取教训,从别人的成功中获得经验,
从很多看似微不足道的案例和变化中找出把握未来的秘诀。
创业人生路
“去创业后有可能成功,有可能失败,但不去创业就没有发展。作为一个30岁左右的年轻人,我应该要去闯一闯。”
与很多白手起家的传奇一样,王利平的创业史来自于一场危机:1992年10月24日,先前担任供销科长的他被鄞县石契镇政府任命为铝合金电子门窗厂厂长,这是一家负债80多万元、30多个职工5个月没领到薪水的工厂,所有的设备都生着锈斑……短短几年间辗转换了几任厂长,学机械出身的王利平临危受命,当上了这里的一把手。
在旁人看来,这家工厂已穷途末路,连员工都失去了信心,为何王利平要接这个“烫手山芋”?资金怎么来?企业未来生存靠什么?如何让员工能按时足额地领到一份工资?“这三个问题给了我很大压力,但是我想不去创业,可能没有发展,去创业了还有成功的可能。作为一个30岁的年轻人,我应该要去闯一闯。”就是这股敢闯敢拼的劲头使王利平踏上了漫漫的创业之路。面对员工们怀疑和不信任的目光,王利平当众立下“军令状”——在满足员工基本生活的前提下,齐心协力,一同努力。“我们一起走!”
然而,创业并非王利平想的那么简单,工商部门和税务机关先后找到王利平,工厂没有年检,没有交税,无法再继续运营。情急之下,王利平立下了第二个“军令状”——“我现在交不出钱,但我有对工厂的认真和责任,给我两个月时间,我把年检和未交的税补齐。”凭着这份对事业的认真和负责,王利平逐渐扫清了前进路上的障碍。
勇闯广交会
“我们的产品成本高、体积大,利润空间小,我感到这样做下去不行。”
背负重荷王利平选择了全新的开始,接手后就将企业改制成了鄞县彩印包装厂,当时条件十分艰苦,工厂没有好的设备、没有先进的技术、没有充裕的资金,一台租借的08机拉开了跌宕的彩印之路,通过做纸质外包装的代加工生产,当年就实现扭亏为盈。然而,外箱生产不仅成本高、体积大,利润空间也小,王利平决定做改变。
上帝对中国关了门,却开了一扇窗,这扇窗就是广交会。”这句话形象地比喻了源于50年代的“广交会”是当时中国企业突破“经济封锁”的重要窗口。上世纪80年代以前,广交会一直由国内专业外贸公司一统天下。90年代,随着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获得进出口经营权,广交会逐步成为各种所有制企业竞技的舞台。但对于大部分中小民企来说,广交会可望而不可及,更不用说是乡镇企业了。但王利平相信,工厂的改变和发展机会就在广交会上。
1993年,王利平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到广州,第一次看到广交会人山人海的场面。没有参展证,王利平无法迈进广交会的门槛,只能翻栏杆入场,“偷偷摸摸”地借别人的展位展示广博的产品,最后只接到一些工艺繁琐、利润又小的订单。王利平的第一笔订单是一个英国商人的马票本印刷,为了拿到这笔单子,王利平拿着英国商人留下的地址,来到该客户下榻的酒店做具体洽谈。“趾高气扬的英国人一边喝咖啡,一边跟我压价”。为了实现工厂的转型,为了接下第一笔外贸生意,王利平同意了外商极为苛刻的条件。
如今,这张价值2.08万英镑的马票本生产合同,连同马票本样品一起,被陈列在了广博的展厅内。它不仅是广博来自外贸的第一桶金,更是广博走向海外市场的敲门砖。在随后的日子里,尽管王利平带领企业一直都是“为人作嫁衣”,但一步一个脚印,逐渐在文具产业崭露头角。
开创新品牌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发展。中国制造必然向中国品牌转变,需要重新构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需要经营者从自身到产品质量再到企业都有个很好的提升,才能让自主创立的品牌有内涵、有理念。”
1996年,王利平去德国参加文具产品展览会,发现自己辛辛苦苦加工的簿册、相册贴上了别的品牌,售价居然高出300%。回国后,痛定思痛的他立即注册了“广博”商标,开始了海外扩张之路。
针对当时中国文具厂家数量众多,同类产品中的品牌文化和产品差异化不明显,王利平通过大量市场调研,了解和抓住了消费者的需求,通过准确的市场细分和产品定位,使产品能适销对路。广博高薪聘请了香港、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家的设计师和技术人员加盟,使产品形象更加符合时尚化、个性化、人性化的国际趋势;同时对产品的品质严格控制,引进国际领先设备,对生产工艺精益求精,使产品质量上乘,这也是广博品牌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王利平紧跟世界技术的发展步伐,力求把最新的技术融入到产品中,扩大产品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量,而庞大的研发团队是其支撑:每日可研发三十款新品。使广博从过去的跟随者,转向创新者的领导者角色。
为了打造品牌影响力,广博先斥资千万冠名八一女篮,后又成为北京奥运会首家纸品文具特许文具经营商,并顺利地获得了中国驰名商标,其自有品牌产品在出口比重由2003年的18%上升到25%。
如今,王利平的“广博”不仅在中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和美国的洛杉矶拥有营销公司,还拥有布局于比利时、意大利等国的20多个代理机构,宁波制造的簿册、相册以及一些精美的纸制品通过这些渠道源源不断地输入欧美、中东和南非等地,迪斯尼、沃尔玛、家乐福等国际采购商竞相伸出合作之手。如今,海外市场每年给“广博”带来1.4亿美元的销售业绩。
一位外商曾经对王利平说:“中国的产品其实都非常同质化,之所以选择广博,不是因为你今天的产品特别好,而是由于你们有远见,在前进。”他的话证明了王利平的自主品牌战略的成功,市场在哪里?市场在广博的不断进步中。”
不被理解的二度创业
“在这个到处充满转型的时代,只有真正找到企业正确的转型方向,真正把握企业转型的机会和过程,我们才能更好地融入世界性的财富,才能无愧于第一代创业者的历史使命。”
广博在文具领域的专业和专注使它在海外市场占得一席之地,曾经有一家欧洲大型文具企业想以数百万美金收购“广博”品牌,但被王利平一口回绝。此时,王利平考虑的不再是生存问题,而是,广博的下一个十年如何走?
由于文具行业具有劳动密集型和利润薄的特点,作为一家传统的制造型企业,广博面临着发展的压力。王利平意识到要参与全球市场的角逐,需要摆脱单一的制造业形态,于是他有了“二次创业”的想法。2000年,王利平了解到“新材料”纳米技术的广阔前景,他期望能够以纳米产业为契机实现广博的二次创业。
王利平对纳米产业并不了解,在与技术合作方谈判时,他只提了三个要求:“第一,广博出资,不低于300万,不高于500万。低于300万这个项目做不起来,高于500万企业承受不了。第二,产品有自己的知识产权,而且是可以在海外经得起检验的知识产权。第三,具体经营交给合作者,我来当投资人。”
2000年,王利平的想法非常超前。当时,“新材料”是美国政府大力扶持的朝阳产业,但在中国,“新材料”这个名词都未被普及,王利平的冒险换来了股东的质疑。这些肉眼都看不见的纳米粉卖给谁?利润空间有多少?
顶着股东的压力,王利平开始了漫长的技术攻关。从2000年开始,广博先后投入大量资金研发纳米材料,第一年的投入就高达500万。“一切从零开始,包括整套工艺设备、生产线都是自己设计好,然后找工厂生产,慢慢摸索。”王利平说,“开始时,有人断言我们不可能成功。”随着时间的推移,股东对于王利平的质疑声越发强烈,即使如此,王利平依然执着。他说:“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的责任,比起年逾六七十的老企业家,还有更长的路要走。“我们白手起家从无到有的经历是第一代创业者的共性,但由于我们又与大多数的第二代企业家年龄相仿,所以我们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我们不但要为中国企业找到持久发展的方向;同时还要不断地思考和尝试如何从传统产业中突围,如何缩短从劳动密集型到知识密集型转变的过程。换言之,能不能从单纯依靠别人走向高度自主的发展,转型的成功与否,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考验。”
令人欣慰的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执着的王利平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2006年,广博真正掌握了纳米粉的核心技术,中国第一条高水平超细纳米镍粉生产线在广博启动。紧接着,纳米铜、纳米化合物等高科技产品相继研发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其产品最终为韩国三星所接受。
短短几年,广博成为国内最大、世界第二的高端纳米金属材料制造企业。目前广博已有26条纳米金属材料生产线,高端镍粉的产量已占全球同类产品的15%,产品远销美日韩等国际大型企业。“很多人都说我们这次‘跳跃’有些出人意料,但我还是希望在下一个五年我们能多跳跳,跳得更高一点,更远一点。”王利平说。
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到国内最大、世界第二的高端纳米金属材料制造商,广博的这一次华丽转身,正是在浙江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舞台上完成的。
2003年前后,王利平报考了复旦大学EMBA,并师从名导李若山,复旦的求学经历为王利平打开了一扇通往资本市场的大门。2007年,广博股份成功上市,融资3个多亿,成为国内首家上市的文具企业。初尝资本甜头后,王利平提出将股权投资作为广博集团的战略方向之一。广博股份上市之后,王利平开始尝试以广博旗下的广博控股为平台,试水股权投资。如今,王利平已成为宁波知名的股权投资者,资本运作有声有色。
“在这个到处充满转型的时代,只有真正找到企业正确的转型方向,真正把握企业转型的机会和过程,我们才能更好地融入世界,才能无愧于创业者的历史使命。”
财富价值几何?
“无论是企业本身还是企业家,都必须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企业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承载的东西也会更多。”
说到企业,人们大都把它们看做是以赢利为终极目的的实体,创业20余载的王利平对企业的责任与使命有不同的理解,他认为:“无论是企业本身还是企业家,都必须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企业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承载的东西也会更多。”
他所理解的责任,包含着“产品使命”和“经济使命”,还有“社会使命”。企业通过研发和生产优质的产品,满足社会一定程度的需求,这就是企业制造的产品使命。而诚信纳税,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也是企业作为经济实体所承担的经济使命。在社会使命里,企业本身就承担着大量劳动力的就业和生活负担,还包括一定程度的培训和再教育责任,广博自1992年以来,共计为社会资助贫困学生、贫困家庭和用于社会福利的资金达700多万元。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广博集团向灾区捐赠了100万元;2010年青海玉树遭受地震灾害,广博集团捐赠价值100万元的款物,支持灾区教育事业。此外,广博集团关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集团先后在贵州省黄平县建立“广博寨碧村希望小学”,在四川青川援建教学楼,深入开展“阳光助学”活动,结对144位农村孩子,帮助他们完成学业,设立农村儿童教育发展基金。2009年9月,集团捐款1000万元支持西部文化教育事业,表达集团对西部教育事业的关注和对西部地区发展的支持。而这些,只是广博践行社会使命的一些片段。
“作为一个企业来讲,它在起步时得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帮助,在困难的时候,政府给予优惠政策支持,使企业能继续生存下去。企业做大之后,市场接受你的产品,使企业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企业应当考虑,在为自身创造财富的同时,如何为社会创造价值?如果说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是每一个企业家的使命;那么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乃至社会的责任,则是对企业家提出的更高要求。”